寧夏新聞網訊(記者 閆文麗 文/圖/視頻)“端午節時,隔壁村村民教會了我們包粽子,我們教會了她們炸油香,大家都很開心。”6月25日,中寧縣喊叫水鄉石泉村村民說道。在石泉村,小小的村工會正悄然織就一張團結網,將各族群眾緊緊凝聚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。
石泉村工會以黨建為基,把工會建在村民身邊。面對村民對工會認知不足的問題,干部們點對點、面對面講解工會“十大好處”,讓鄉親們從實實在在的服務中感受溫暖。如今,“就業找工會、服務找工會”已成村民共識,92名會員涵蓋教職人員、貨車司機、個體戶等群體,昔日務農的村民正向產業工人轉變。
近年來,石泉村在村“兩委”帶領下,念活“致富經”,枸杞、硒砂瓜、牛羊養殖等特色產業蓬勃興起,2024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9520元,同比增長超25%。村里成立的合作社和勞務工作站,讓550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,年增收3000元。
今年以來,工會圍繞產業所需,舉辦枸杞修剪、小番茄采摘等技能競賽,聯合專業機構開設農藝工培訓班,31名村民獲得技能提升。目前,村里已有51人取得建筑、餐飲等各類職業技能證書。勞動的身影交織,技藝切磋間,不同民族群眾的心也貼得更近。
傳統節日也成為團結紐帶,社火展演、村BA籃球賽等活動輪番登場,健康講座、義診服務送到村民身邊。這些活動把群眾的興趣引向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,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。
工會開展的春送崗位、夏送清涼、金秋助學、冬送溫暖的“四季服務”。目前為75名大貨車司機贈送醫療互助保障和體檢,組織困難職工子女參加夏令營等,讓村民感受到黨的關懷與民族團結就在身邊。
“現在遇事就會想到工會,工會就是我們的‘娘家人’!”村民樸實的話語,道出了石泉村工會工作的真諦。通過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服務點滴,小小村工會已成為凝聚人心、促進發展的堅實橋梁。